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
——秦建斌委员的发言
我省在量子信息、未来能源、类脑智能、未来网络、未来健康、前沿新材料、未来制造、未来农业、低空经济9大未来产业方面均有一定发展基础,通过补足短板、加力推进,相关产业未来可期。
一、发展基础
我省未来产业呈现点状布局、突破发展态势。一是量子信息、类脑智能局部领先。规划建设中原量子谷等重点项目,设立重点实验室、器件检测平台等创新载体,引入国科量子、国盾量子等龙头企业。AI产业优势突出,拥有中原动力、河南讯飞、郑大、信息工程大学等优秀企业及科研院校。二是未来能源、未来健康、前沿新材料基础坚实。氢能制、加、储、运产业链形成,“源网荷储”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试点。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多链协同,建设3个省级实验室、1个国家级技术应用示范中心,涌现出真实生物、华兰生物等代表性企业。拥有郑州三磨所、多氟多等知名科研机构及企业,超硬、尼龙、先进金属等材料实力强劲,纳米、特种金属、第三代半导体等材料持续发力。三是未来网络、未来制造、未来农业、低空经济场景丰富。打造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,建成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等基础设施,引育了航天宏图、天迈科技等重点企业,中光学等行业龙头关键技术攻关获重大突破,微纳光学项目纳入国家未来产业重点任务。初步建立1个综合性、50个细分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,智能制造、生物制造、纳米制造等加速孕育。规划建设中原农谷,建成首个生物育种创新中心,汇聚53家科研平台和11名院士领衔的农业创新团队。拥有首个国家级航空经济先行区和郑州、安阳2个国家级通航产业示范区。
二、存在问题
从细分来看,我省九大赛道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。一是布局较慢。量子信息、类脑智能整体处于探索和跟跑阶段,尚未产生引领性企业和标志性产品,大规模产业化尚有距离。二是层级不高。未来能源、未来健康、前沿新材料等多聚焦传统赛道和低端产品,附加值较低,竞争力不够。三是创新不够。未来网络、未来制造、未来农业、低空经济场景丰富但创新不足,缺少龙头带动和国资引领,产业潜力未充分激发。
从总体来看,我省未来产业存在资本、科技、人才等共性问题。整体布局上,研判机制不足,趋势把握滞后;各地市未充分结合当地禀赋,赛道趋同、建设重叠、跟风上马。科技基础上,创新能力有待提高,研发投入强度仍有不足,产学研用存在脱节,基础创新短板尤为突出。投融体系上,风险投资较为单一,国资创投引领不足,体制机制不健全,未来产业和前沿技术转化面临资金约束。人才支撑上,高端科技人才较为匮乏,前沿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,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,人才引用育留均有短板。
三、对策建议
(一)概念合理布局。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和有力抓手,把握好时间节点和空间布局。一是突出重点,全面布局。围绕前述九大方向全面布局,力求赛道尽量覆盖;结合我省研发基础和优势短板明确发展重点,力求尽快取得成效。二是整体统筹,合理规划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,指导地方明确重点、错位竞争、特色发展,打造细分领域优势产品和核心竞争力。三是明确抓手,建全机制。建立创新策源、跟踪研判、场景牵引、资本赋能、园区培育等机制,打造未来产业、技术转化的有力抓手。
(二)研发聚力领先。依托优势学科、院士团队、三大高地等协同攻关,力争在关键技术、领域、环节聚力领先、局部突破。一是完善基础创新机制。打造协同创新平台,汇聚多元主体;完善激励、优化机制,激发策源动力,聚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。二是优化高水平创新生态。树牢政策体系“方向标”、激活科技创新“源动力”、升级资本赋能“主引擎”、用好河南市场“助推器”、形成人才涌入“大格局”,构建高水平创新生态。三是加大开放合作力度。推动我省“入圈、立群、加链”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;探索飞地经济,加强区域协同,构建协同创新格局;拓宽国际视野,融入全球网络,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。
(三)转化持续跟进。聚焦研发、转化等关键问题,多措并举畅通转化渠道。一是壮大国资力量。在资源整合、资产划拨、资金注入、实际出资等方面综合施策,壮大国资军团综合实力。二是强化资本赋能。丰富担保、保理、信用增信等金融工具箱,打造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基金矩阵,确保资金供给多元化。三是畅通转化孵化。重点布局技术转移、概念验证等关键节点,创建未来场景应用实验室,推动技术前端转化和超前孵化。四是健全体制机制。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,探索容错、免责机制,促进政府资金耐心投、社会资金放心投。
(四)产业寻求突破。分类实施、精准施策,推动传统产业再造、新兴产业培育、未来产业领跑。一是合理选择切入点。量子信息、类脑智能重点从生产制造环节切入,尽快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;未来能源、前沿新材料、生命健康重点依托产业基础强化科技创新,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,推动产业向“未来”跃升;未来制造、未来农业、低空经济、未来网络着重发挥场景优势,依托前沿技术不断做加法,持续拓展新业态、新模式。二是大力推动融合共促。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横向联合,聚焦信息、生物、能源等多学科交叉,依托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未来材料、未来能源等绿色技术,推动技术与技术、技术与产业、产业与产业的融合共促。
(来自河南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的发言)
责任编辑:田凯中